English

常图公众号

常图视频号

常图抖音号

读者服务中心:0519-88100101

十大名人资料库

您所在的位置: 资源 > 地方文化 > 文史资料 > 十大名人资料库

苦闷的少年【瞿秋白】

来源:常州市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9-10-18

 江南,春早,微暖的天气略带一丝儿寒意。
    1899年1月29日,下午五六点钟光景,瞿秋白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府城(今常州市)的青果巷八桂堂。这是一座深宅大院,前后共有五进,分成东西两院。东院第四进是一幢五开间的两层楼房,因它一年到头笼罩在兰、桂、菊、梅各色花木的浓芳奇香之中,又是内眷所居,就取了一个雅致的名字,叫天香楼。瞿秋白就诞生在这天香楼上。瞿家是大家庭。瞿秋白属十六世懋字辈,初名懋淼,号熊伯(或雄魄),乳名阿双,学名瞿双。后改名瞿双(霜),又号秋白。参加革命后,曾用巨缘、双林、屈维它、之夫、何凝、犬耕等笔名和别名。13岁前后,瞿秋白写过一首咏菊诗:
                     今岁花开盛,
                     宜栽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
                     无处觅霜痕。
    诗中嵌入了他的名号:霜、秋、白三字。
    瞿家先世居湖北黄梅,宋代南迁至吴越间,定居于虞山(今常熟)。明初,虞山一去迁荆溪(今宜兴)。明成化年间,由荆溪再迁晋陵(今常州)。瞿家累世为官。晋陵瞿氏传至十三世,瞿秋白的曾祖父瞿锡保(申之),是清代道光朝丁酉顺天乡试举人,拣选知县。叔祖父瞿赓甫(廷韶、舜石),同治朝庚午举人,在湖北为官30多年,辅佐张之洞办理洋务新政,升授湖北按察使、布政使。祖父瞿贞甫(廷仪、酉同)随赓甫办理文案,授五品奉政大夫衔。贞甫早逝。大伯瞿世琥(世〓、薛斋)为贞甫长子,附贡生出身,清末任浙江桐乡、山阴、常山、长兴、黄岩、嵊县等会知县,民国时任江苏丹阳、泰兴等县知事。为官清正,被排辞官。世琥赏识秋白聪敏好学,常对人说:“秋白,吾家之千里驹也。”
    瞿秋白父亲瞿世玮,字稚彬,号一禅、圆初。有一个“浙江候补盐运使”的虚衔。画家,信奉道教。其画宗清初四王,用笔、意境都不俗。1898年,世玮与江阴县大岸村广东盐运使金心芗次女金璇(衡玉)结婚。金璇自幼读书,文史诗赋都有修养,心地善良,性情温和,以助人为乐,尤其愿帮助穷人。
    瞿秋白是长子,下有一妹五弟。妹群群(轶群,1900年生),二弟懋焱(云白,1902年生),三弟懋森(景白,1906年生),四弟懋尧(尧白,1909年生),五弟懋鑫(阿鑫,1912年生),六弟懋毂(坚白,1913年生),另有妹红红早殇。
    瞿秋白幼年,母亲教他学唐诗,父亲教他学山水画,六伯父世琨教他学金石篆刻。瞿秋白6岁能默诵唐诗,中学时即可赋诗填词;他后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小说、诗歌、杂文,通音律,擅长书画篆刻,精通俄语,并懂法语、英语……这种多才多艺,蜚声中外的成就,都是和他少年时代受家庭环境尤其是受父母叔伯的熏陶教诲分不开的。
    八桂堂是瞿赓甫所建。他携眷在湖北做官,八桂堂暂由瞿世玮照管。1903年,赓甫去世,家眷扶柩回常州八桂堂。瞿秋白一家重新迁回原来居住的外曾祖父庄氏的星聚堂。
    瞿秋白1904年从庄怡亭先生读私塾。1905年入冠英两等小学堂,插入初小班。1909年春初小毕业,未入高小,辍学在家,同年秋考入常州府堂预科,1910年升本科一年级。1915年夏因家贫辍学,中学未能毕业。少年时代的瞿秋白,聪敏好学,刻苦勤奋,在小学和中学都是优等生。中学校长屠元博理同盟会员,在学生中组织军事操练,传播反清革命思想,瞿秋白深受影响。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政权。1912年双十节,常州城内机关学校都挂红灯庆祝,而瞿秋白却在自家门口挂起写着“国丧”两个大字的白灯笼,表示了对袁世凯窃国的蔑视。
    每逢寒暑假,瞿秋白常随母亲到江阴贤庄的外祖父及姑母家。在那儿,他看到了农村的凋蔽,农民的苦难。他同情他们,跟他们的孩子交朋友,放牛、戽水、割稻谷,甚至把自己的衣衫也给了没衣穿的穷孩子。
    辛亥革命后,书香世家的瞿氏日趋破落。秋白一家六七口人靠典卖家中的书画、图章、古玩、衣服、家具及赊欠度日。后来连房租也付不起,不得不迁入城西瞿氏宗祠居住。每逢年节,讨债者接踵而来,辞色严峻,母亲金衡玉只好委曲求情。债主走后,她回到内室痛哭不止。面对嗷嗷待哺的儿女,她起了自杀之念。1916年年关将近,四邻都欢乐地准备年货,而瞿家竟灶冷甑尘,一无所有。她让瞿秋白去无锡表姐夫秦铭家看望,自己于正月初五夜和酒吞食火柴头自杀身死,遗留给子女们的是厚可盈寸的帐单。瞿秋白奔丧归来,典卖借贷,购得棺木,草草将母亲入殓。不久,一家星散,东西飘零。这痛苦的遭遇,对瞿秋白一生影响极大。郑振铎回忆说:“秋白的早年,因为家庭环境的恶劣,心情是十分灰暗的,懂得‘人情世故’也非常早。”瞿秋白自己也说:“悲惨的环境,……没有把我变成冷酷不仁的‘畸零之人’”。“痛,苦,悉,惨,与我生以俱来。”
    1916年春,瞿秋白到无锡江溪桥杨氏小学任教。同年秋天,他告别了故乡常州,溯江而上,到达武汉,找到堂兄瞿纯白(世琥之子)。纯白比秋白大10岁,京师大学堂法文毕业生,这时任职于北洋政府交通部京汉铁路局(同时兼外交部译事),临时驻武汉办事。在纯白的帮助下,秋白投考武昌外国语专修学校,学习英语。不久他离开武汉到典陂去找姑父周家。瞿周家是两代姻亲,瞿秋白的二姑母嫁给周家,生子周均量。均量又娶瞿世圭的五女兰冰为妻。在周家,瞿秋白唯一的爱好是读书;老庄、前四史、资冶通鉴等书,他尤其爱读。周均量对于诗词颇有研究,在他的指导下,瞿秋白对诗词的研究更深一步。两人时常议论社会、人生和政治问题,同时津津乐道佛学经典。瞿秋白深受社会黑暗、家庭离散之苦,对佛产生探索的兴趣。他这时读过《成唯识论》、《大知度论》两部佛经。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只有在佛学禅语中,他才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题记【瞿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