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常图公众号

常图视频号

常图抖音号

读者服务中心:0519-88100101

十大名人资料库

您所在的位置: 资源 > 地方文化 > 文史资料 > 十大名人资料库

教育人民委员【瞿秋白】

来源:常州市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9-11-01

 这场残酷斗争的结局,是调整被斗争者到战火纷飞的中共苏区去。
1933年底,临时中央来电,要瞿秋白去中央苏区。瞿秋白一直向往和关心苏区,听到传达中央通知后,马上说:“想去很久了!”据杨之华回忆:瞿秋白这时是兴奋的,可是又克制了自己的感情。“他平静地点燃了烟斗,安详地吸着,缕缕青烟缓缓升腾,好像带着他的心飞向远方。”他提出问题:“之华可以去吗?”答复是:暂时不能去。
    1934年1月7日夜11时,风雨雪交加,瞿秋白乘船从吴淞口南驶,告别战斗了将近八年的上海和在这里的亲人,于2月5日到达瑞金。
    抵达瑞金后,瞿秋白立即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委员部视事。瞿秋白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员,始于1931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第二次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瞿秋白抵达瑞金前两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人民委员会人选,张闻天任人民委员会主席,瞿秋白连任教育人民委员。
    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号称红都、瑞京。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的首脑人物都聚集在这里,其中许多人是瞿秋白的老朋友。有的是大革命失败就分手了,其中许多人是瞿秋白的老朋友。有的是大革命失败就分手了,如毛泽东;有的是六次代表大会以后分手的,如吴黎平等;也有的是六也四中全会以后就很少再见面的,如周恩来、邓颖超等。老友重缝,那情景是很激动人心的。石联星的一段回忆,记下了这样感人的场面:
    1934年,在红色首都瑞金,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里,聚集了几位同志,在我记忆里有李伯钊、沙可夫、钱壮飞、胡底,还有两位留苏的同志,他们在那里交谈着什么。忽然门口出现一位身材高高的,戴副深边眼镜的同志,他身着合身的灰色中式棉袄,面容清癯,风度潇洒而安详,约三十余岁。他象春天的风,带来温暖与欢乐。刹时间,整个屋子沸腾起来了,大家激动地呼唤着:“秋白……秋白……”。还有人用俄语叫他的名字。大家把他包围起来了,与他拥抱握手,握手拥抱,问这问那,不少同志用俄语与他交谈。我来到中央苏区一年半,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相会的场面。当时我也跟着激动,不知是谁在我耳边低声地说:“怨,就是瞿秋白同志。”
    瞿秋白到达瑞金前四个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已经开始。在战争条件下,教育不能脱离革命战争孤立地进行。以农村为主的苏区,广大贫困在过去无法求学,文化水平很低,文盲普遍存在。因此,苏区的教育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适龄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和成年人的群众性社会教育。其中,在广大人民群众里开展识字扫盲运动,进行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便成为普及文化教育,提高群众政治觉悟的必由之路。同时,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的部门,又具有自己的规律的特点。教育事业的领导者,必须把在战争条件下容易放任自流、杂乱无章的教育工作,纳入有组织有领导的轨道,使各级教育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因此,瞿秋白接职视事伊始,便与教育人民副委员、长期代理部务的徐特立等一起,抓紧制订教育工作的各项法规条例。不足三个月时间,教育人民委员部共制订教育法规24个。今天遗存下来的《苏维埃教育法规》,是一部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师范和社会教育在内的苏区教育在内的苏区教育法规大全。
    这些法规条例力求把共产主主义教育同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之落到实处,而不使其成为空洞的高超的口号。在法规条例中,强调改善教学方法,正确安排课程,力求教给学生更多更切合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
    为解决师资问题,教育人民委员部,积极发展师范教育,建立了高级师范学校、初级师范学校和短期师范学校,在寒假暑假期间还开办小学教员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教育干部。
    建设一支革命的有文化的教育队伍,就要解决知识分子政策的问题。在50万敌军压境,阶段斗争极端尖锐的时刻,瞿秋白一方面强调要提高警惕,反对那种“不问有无知识,乱用一些地主富农当教员,甚至办教育干部学校和训练班的时候,专门招收一些富农地主,连只认得几十个字的也收纳”错误作法。另一方面,瞿秋白坚持知识分子政策,反对“左”的错误。他明确地说:“教育方面需要利用一些知识分子,其中有些地主富农或是他们的子弟”。又说:“忠实于苏维埃,服从苏维埃法令的旧知识分子,我们仍旧把他当作苏维埃职员看待,我们还要督促他们,勉强他们积极的工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在很不容易。
    国立苏维埃大学是一所干部学校,负责培养和造就苏维埃建设的各类高级干部。瞿秋白以教育人民委员兼任苏维埃大学的校长,徐特立任副校长。1934年4月1日,苏维埃大学正式举行了开学典礼。
    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开始撤离,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也随之结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瞿秋白等对苏区教育事业,倾注了心血,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中央苏区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34年3月间,江西、福建、粤赣、瑞金等地有列宁小学3 199所,学生约10万人;补习夜校4 562所;识字组23 286个,组员仅江西一省约达12万人;俱乐部有1 917个,参加活动的固定会员就有93 000多人。苏区多数学龄儿童进入了学校,不少劳动人民摆脱了文盲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