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常图公众号

常图视频号

常图抖音号

读者服务中心:0519-88100101

十大名人资料库

您所在的位置: 资源 > 地方文化 > 文史资料 > 十大名人资料库

早年(1892-1910)【赵元任】

来源:常州市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9-11-29

 赵元任,江苏常州人。1892年11月3日(清光绪十八年壬辰九月十四日)生。当时祖父在河北带做官,所以赵元任出生在天津。据赵元任自己说是宋朝赵匡胤的31代孙,六世祖赵翼(号瓯北)是清代著名史学家和诗人,对赵元任很有影响。他说:“到我六世祖瓯北公,因为他做过许多事,到过许多地方,著过许多书,所以我们家里总拿他当个榜样。”赵元任出生时家里三代同堂,祖父赵执怡(号仲固),清同治举人。父亲赵衡年当时忙于读书准备考试,后来中举了人。母亲冯莱荪(又名妮芬),据赵元任《早年自传》中回忆说:“母亲是那时有点才的女人,能写诗,能填词,写得一笔好字,还有昆剧也好,又能唱歌。虽然母亲教过我昆曲,可是我想我后来喜欢弄音乐多半是从母亲传下来的。可是吹笛儿倒是我父亲教我。”家里还有堂兄元成、堂姐婉〓和婉莲,像亲兄弟姐妹一样一块儿长大。
    赵元任的童年,9岁前是在北方度过,那时祖父做官,家庭条件在当时属于比较优越的他喜欢玩耍,放风筝什么的。他自幼喜欢观察自然现象。比方说,对天上发生的事情特别兴寻趣。他小时候爱看日出,因此常常天不亮就起来了。他喜欢看雷雨,他说,哥哥姐姐扣了打雷都有点害怕,可是年幼年的赵元任不仅不害怕,还喜欢看打闪电听打雷,他觉得要是下大雨那就更好玩了。他最感兴趣的是天文现象。6岁那年他第一次看月全蚀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的,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按照当时的规定,天狗要吃月亮了,大家就拿着锅呀,桶子呀,乒呤乓响啷地打,似乎这样一来天狗吓得会把月亮再吐出来,当地方官的,像他祖父做知州的,得穿起袍褂来一次次的行礼。年幼的赵元任感兴趣的却是观看月亮的变化。他望着月牙逐渐变小,觉得应该就得没有的时候,却出乎意外的是月亮并不是变得没有了,反而变成了一个红红大圆的东西。他很好问,当时他很想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惜没有人能够讲给他听。当时他很想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惜没人能够讲给他听。赵元任对天文的兴趣并不仅是小时候一时的新鲜,他后来一生都对天文现象感兴趣。他上大学时选修天文学课程,考试成绩得了100分。他在研究生院读书的时候曾下了很大的苦功夫为《科学》杂志撰写《中西星名考》及《中西星名图考》两篇文章。有两次为了观看日全蚀(1933年在美国、1954年在欧洲),他驾车奔跑寻找看日全蚀的最佳地点。
    除了自然现象,赵元任对周围的所见所闻也很敏感。他注意到所接触的多种不同方言,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留神听各种不同的口音,并跟着学,家里原籍江苏常州,但是住在北方得说“官话”,所以他最早是带常州口音的官话,自己说的也就成了一种不很纯粹的京音。他天生有副好耳朵能够分辨声音极小差别,他还会有副最会模仿的发声器官,什么声音都能学会。赵元任跟带他的周妈学会说保定方言。为了跟表弟一起玩耍,他跟表弟学会了说常熟话,还跟家乡请来的陆老师学会用常州会念书,后来回到南京,到什么地方学学什么话,他年龄还没满12岁就已经会说北京、保定、常熟、常州、苏州等地方言,并且长大后也没有忘记。
    识字读书当时都在家里。4岁那年母亲用方块字教他识字,6岁开始在家念私塾,与堂兄元成及远房亲戚的一个男孩子一起念书,由祖父从家乡请来的一位陆老师。陆老师虽然很严格,但是赵元任很喜欢他。陆老师反对读书不求甚解,不像当时一般私塾老师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经常讲解课文和生字,使学生尽可能理解所学的内容。赵元任什么事都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好问求理解的性格也许就是受陆老师的影响。
    学习四书五原来应该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教,效果很好,那时白天老师教念书,晚上多半儿还要念诗,母亲教他吟诗和背唐诗。由此可见,赵元任从小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他后来从事中国语言研究非常重要。
    在北方这些年,由于祖父的差事经常变换,所以赵元任小时也跟着一二提搬家一次家。他生在天津,第二年就搬到北京,不久又到保定,接着搬到磁州。这些当然都是别人告诉他的,4岁起自己也能记忆起一些,他记得:
                  三岁住磁州
                  四岁住祁州
                  五岁住保定
                  六岁住冀州
                  七岁住保定
                  八岁住冀州
                  九月“回”常州
    虽然赵元任9岁没有到过常州,但是上辈子都是常州来的,所以跟着说“回”常州了。收拾东西,搬家这一切他从小就习以为常了。如果把这辈子跑过的地方按时间、地点、路线记录下来,那可不是三页五页能写得下的呢。
 
                    南方九年
    9岁那年祖父病逝,赵元任随着全家扶灵柩回老家江苏常州。路以上海,看望了外公外婆一家后赶回常州。这虽然是赵元任第一次到常州,但他感觉自己是回了家,周围的人说的不再是北方官话,而是常州话了。
    回到常州,家住城中青果巷,这是赵元任曾祖父传下来的三房一同住的大房子。住定下来,还是读私塾,请了一姓张的老师到家中来教,因为陆老师已经去世了,赵元任还是怀念陆老师那样的老师。
    不久赵元任母亲病了,不能像以前那样主持家务,父亲又不能专心教他读书,张教师也走了,将近两年时光他过着闲荡的生活,读书也放松了。1904年夏天,赵元任未满12岁,最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父亲得了急病,不久去世。母亲早已卧床不起,受此打击病情日益沉重。幸亏有三房叔公的帮助才料理好父亲的丧事,父亲去世不到3个月,一天上午,母亲把他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说:“元任,你晓得我要去啦,你要乖,听大哥和姐姐的话。”元任说,这是他最后一次听到母亲讲话,也是他平生记忆中最悲伤的一刻。一年间父亲(他们年龄都刚到30岁多一点)双亡,这对赵元任打击太大了,在苏州的大姨妈庞冯氏接他到苏州住了一年。大寄娘(他称姨妈为大寄娘)相貌举止谈吐都像母亲,使赵元任感到非常可亲,减少他心中因丧母的疼痛。大寄娘像儿子一样疼他,赵元任长大自己成了家后,总要接大寄娘到家过年。
    赵元任外婆家也住在苏州,他经常能和表弟表妹玩耍,跳绳、玩皮球、还学会玩麻将牌。在苏州那年他跟表哥庞敦敏学会用反切说话,不懂反切的人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后来进一步用倒转反切说话,这样熟悉反切说话的人也不容易的懂。学习不同的方言似乎是赵元任的生活乐趣,这种乐趣丰收了他一生的事业,赵元任女儿曾问过他为什么研究语言,他回答说:“好玩儿。”
    据《早年自传》,赵元任说在苏州这一年是:“我们对世界观的重要改变,即开始以现代的、甚至革命的看法看事物……我们认为清朝当然不久覆亡(四年后果真覆亡)……我们全都期待革命到来,可是我们在大人面前不敢说得太露骨”。由此看出他在苏州这一年不仅玩耍,也开始想一些社会问题了。
    1906年赵元任回到常州。这时他的伯母回来照顾伯父前妻留下的三个子女和赵元任。他第一次进入一个“洋学堂”溪山小学,接受新式教育。学校和私塾完全不一样了,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校里开设了国文、数学、英文、历史、体操等多种课程,并由不同教师。赵元任最敬爱的吕诚之老师,教中文和历史。他开始系统地学习英文,在夏季中考试中,英文得第一,各科平均得第二。
    那时课外活动多,有的是学术性的,也有的是娱乐性的。赵元任求知的欲望很强,他不知疲倦地学习,而且兴趣很广,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他跟同学组织了一个青年集益社会,并且购买书籍建立图书室供社会员借读。他借阅的读物,有翻译小说如《鲁滨逊漂游记》,《教育歌曲》、《音乐教科书》、《家庭卫生》等,可见他兴趣之广,并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赵元任也曾替他侬姑借过《福尔摩斯侦探案》和《汤姆大叔的小屋》等书看,当然这些都是中译本。“青年集益社”不仅办图书馆,还创办了一个《课余杂志》,赵元任主编科学部分,但记不起曾写什么了。
    1906年4月15日,赵元任第一次写日记。此后除少数几天中断外,一直保持记日记的习惯达76年之久,在那时写作用文言文,日记也不例外,以后当他学得较多的英文字时,日记中出现许多用拉丁拼音拼写的谐音中英文。例如,1906年8月16日的日记写道:“余去堂兄家t’uik’o ting nuo”,近似take dinner,吃晚饭的意思。不久之后,又开始用自己编的缩写字,如“ri vy lt”即 rise very late(起得晚)夹在日记中。1908年日记第一次出现英文词句。20年代推行国语罗马字期间,日记全用国语罗马字拼写。出国以后,基本用英文写日记,中文摘要,他的日记从少年、青年、中年至老年记载了他一生,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
    1906年发生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8月,大姑婆告诉他,已经由长辈作主给他与一位陈姓女子订亲。他日记记载自己为婚姻不由自由非常伤心。这事困扰他十几年,直到留学回来,结婚前一个月才得到解决。
    1907年,赵元任考入南京的江南高等学堂预科。学校设置的课程有国文、英文、数学、物理、生物、图画、体操等。尽管课程比小学高深,要更多的学习时间,但赵元任仍然坚持大量的课外阅读。他买了一本《马氏文通》,是马建忠撰写的中文文法书,该书完全比照西方的文法,他读起来很感兴趣。他向美国老师卡弗尔借阅世界名著,读了《福兰克林自传》,决心做一个完人;读了《世界通史》,被书中倡议的《世界国》所吸引,说要做一个世界公民。
    赵元任从小就表露出对科学事物的兴趣,喜爱探索,喜欢动手试验。在他六七岁时,有人送他一个三寸放大镜,他竟能完全靠自己琢磨而发现放大、倒影、阳光下聚焦取火等功能。入江南高等学堂后,他在生物课上看到死狗解剖,留下深刻印象。他试用透镜自已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用盐和冰块儿混合达到―20℃的低温。观看星星一向是他的爱好,1907年8月12日及13日夜晚,在东方天空看见一颗彗星,没有查出它的名字,但在日记中画出彗星大略的形状。
    和以前在溪山小学时一样,这个年龄的学生大多向往革命,认为满清政府为日不多了。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学生得俯伏在灵前叩头,赞礼人高呼“举哀”时,他与同学全都低头窃笑,没有人能分辨出他们是在哭还是在笑。
    赵元任在江南高等学校学习3年,毕业后返回常州。他已经在考虑留学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