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资源 > 地方文化 > 文史资料 > 常州现代名人库
董申保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系教授,岩石学家。1917年9月17日生,常州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东吴第二中学和浦东中学。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后,辗转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0年毕业,入国家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勘测处任技术员。1941年返回联大,在王恒和P.米士(德国)教授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研究云南易门地区昆阳群变质岩。1944年毕业留校任研究助教,任王烈、米士、王竹泉等教授的矿物学和岩石学实验课。1946年考取公费留法生(法政府交换生),194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后转入克莱蒙非郎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在J.Jung和M.Rognes教授指导下,研究法国中部高原的变质岩系。撰有《歌郎河谷结晶片岩》博士论文,后放弃答辩,于1951年2月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调长春地质学院,1953年初任教授。1959年~1966年任院长助理,1978年~1983年任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调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任教授。1958年以后,他领导变质岩及变质矿床研究小组对我国华北、东北、陕西、河南、山东、新疆、青海、云南、福建的部分地区进行系统的变质岩及变质矿床研究,先后发表了《华北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几个问题的讨论》、《编制1�50万前震旦纪变质岩系成矿规律图的原则和方法》、《花岗岩的争论和成因分类的探讨》、《辽东半岛混合岩化成矿》(与人合作)等近百篇论文。专著有《变质作用与成矿》、《变质作用和变质作用成矿的某些国外发展动向》、《区域变质及成矿作用的一些问题》等。在变质岩的研究中曾提出“变质建造”、“混合岩成矿”等重要理论观点,对研究我国山东、河北、辽宁、吉林等地的地壳早期历史演化规律、成矿作用以及指导找矿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这对发展我国变质岩石学也有指导作用。1978年被全国科技大会授予优秀工作者称号,1995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主编的《中国变质地质图》(1986年)和《中国变质作用及其与地壳演化的关系》(1986年),分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4)、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等。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评议组成员、吉林省地质学位理事长(1980年~1984年)、中国地质学会理事(1979年~1988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