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常图公众号

常图视频号

常图抖音号

读者服务中心:0519-88100101

语言文字推广

您所在的位置: 活动 > 专题活动 > 语言文字推广

语言奇才赵元任的原声方言模仿、歌曲演唱和诗词吟诵(内含珍贵影音资料)

来源:“學人Scholar”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0-03-19

微信图片_20200319142750.jpg

赵元任(1892-1982)

       赵元任是举世公认的现代语言学大师,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天才的作曲家,卓越的翻译家。有人统计,赵元任精通33种地方方言和英德法等多国外语,有外号"赵八哥"。而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学的先驱,他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歌曲。他在1926年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已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宝库中一首经典的艺术歌曲。同时,他也是近现代身体力行、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吟诵第一人,对中国传统吟诵文化的保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本文中,学人君精选整理了赵元任先生录制的一人饰演多个角色的方言对话片段,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吟诵的《诗经·关雎》等珍贵原声。

微信图片_20200319142802.jpg

1908年 赵元任小影 (16岁)

微信图片_20200319142805.jpg

1922年 赵元任 (30岁)与妻杨步伟

微信图片_20200319142810.jpg

1929-1936年到各地进行方言调查,上图摄于江西

微信图片_20200319142813.jpg

1935-1937年创建语音实验室,上图正准备录音用的铝盘

微信图片_20200319142818.jpg

退休后的赵元任“随时都拿出小本记东西(在机杨) ”——女儿如兰

微信图片_20200319142824.jpg

1980年 赵元任 (88岁)为自己的著作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中译本作序


        赵元任是“美国中文教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赵元任第一次给西方学生开设中国语言课是在1922年哈佛大学任教的时候。1938年赴美后,他开始长期从事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在汉语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包括教学理念、方法、教材等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优秀汉语人才,对海内外的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7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了他为哈佛燕京学社编写的《国语字典》,同年《粤语入门》也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翌年《国语入门》一书完成并问世。1956 年哈佛大学又出版了《国语入门》配套汉字课本及录音带。上述方言录音片段就是摘选自1956年版本的第22课。


      他编写的“《国语入门》开启了对外现代汉语教学由书面语走向口语的新方向,使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学者由‘无声’转向‘有声’,使中文由‘死文字’变成了‘活语言’。”(周质平语)当时“在美国有好几处大学(包括哈佛、普林斯顿、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都用这本书作教本,用过的学生,少说也有四五千,认真学习的,无不得益。”(杨联陞语)

微信图片_20200319142859.jpg

       杨联陞曾言,如果我们要用留声机片来教国音,全中国没有一个人比赵元任先生更配做这件事的了。他有几种特别天才:第一,他是天生的一个方言学者。他除了英法德三国语言之外,还懂得许多中国方言,前年他回到中国,跟着罗素先生旅行,他在路上就学会了几种方言。……第二,他又是一个天生的音乐家。他的创作的能力,我们不配谈,我们只知道他有两只特别精细的耳朵,能够辨别极微细的、普通人多不注意的种种发音上的区别。第三,他又是一个科学的言语学者。……依着他的天才的引诱,用他的余力去研究发音学的学理,他在这里面的成就也是很高深的。

02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由著名诗人、语言学家刘半农于1920年9月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所作,初命名为《情歌》,最早刊于1923年9月16日北京《晨报·副刊》。这首诗是中国近代早期广为流传的重要诗篇。该诗音韵和谐、语言流畅,赵元任在1926年首度谱曲演唱,流传至今,被称为“时代曲之祖”。1936年,赵元任在百代公司灌制了唱片,下为赵元任演唱原声录音:

这首歌共分四段,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寓于诗情画意的描绘,寄托了情思萦绕的青年独自徘徊咏唱。附歌词如下: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在这首诗中首创了“她”字的使用,并第一次将“她”字入诗。在早年的白话文中,用“他”作第三人称代词,通用于男性、女性及一切事物。1919年前后,有些文学作品用“伊”专指女性。鉴于这种混乱,刘半农创造了“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而用“它”代称事物。开始时虽遭到一些守旧者的攻击,但很快流传开来,广泛使用。这在当时的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对于歌词,赵元任有自己的解读:“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歌曲,但‘他’可以是男的‘他’,也可以是女的‘她’,也可以代表着一切心爱的‘他’、‘她’、‘它’。这是因为歌词是诗人刘半农当年在英国伦敦时写的,有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意。”

微信图片_20200319142914.jpg

▲刘半农(1891·5·29-1934·7·14)

       1934年7月,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刘半农,在内蒙古考察方言时染回归热,不幸以44岁英年早逝。赵元任痛失友朋,万千情愫浓缩于挽联:“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信息来源:“學人Scholar”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