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人才荟萃,作者在文中介绍了56位常州的语言学人。因篇幅较长,我们将分三次刊出。
朋友,你小时候背诵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名句吗?你成长历程中听说过《四库全书》和《说文解字注》吗?你知道我们从小学习的《汉语拼音方案》是谁主持设计的吗?你知道台湾的小朋友用什么给汉字注音吗?你知道中国第一个女大学教授是谁吗?你知道传唱近百年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是谁作曲的吗?你听说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吗?你知道《红星照耀中国》是谁翻译成中文的吗?你知道《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谁翻译的吗?朋友,文中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与常州人有关。那么常州是一个什么地方、常州出过哪些语言学家呢?
”
常州,是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市。常州官网显示:2019年末常州常住人口473.6万人,户籍人口385万人,面积4385平方公里。常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位于长三角的腹地,沪宁线中间,交通十分方便。常州是中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文化旅游名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常州也是科举重镇。湖南大学李兵教授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南京江南贡院里中举的考生中最多的是常州人。据统计,江苏考生中举人数2453名,从各府州中举人数来看,常州府的举人数遥遥领先,占总数的21.9%;其次是苏州府,占总数的19.2%;再次是扬州府,占总数的16%,江苏省会所在地的江宁府(今南京)的举人数名列第四位,占总数的12%。(《扬子晚报》2018.05.26)。
有清一代,常州走出去了众多有影响的语言学人。清雍正四年(1726)常州府是“一府八县”,常州府辖武进、阳湖、宜兴、荆溪、无锡、金匮、江阴、靖江八县。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撤销了常州府,阳湖并入武进,荆溪并入宜兴,金匮并入无锡。其中,历史上的武进县在常州府中地位很高,因为武进县是常州府治所在地。时代列车进入民国和新中国之后,常州走出去的语言学家更是如过江之鲫。本文所涉及的语言学人是从广义角度来说的,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学人,也包括对语言文字学有研究的经学家、文学家、翻译家,还包括对语言文字学有研究的教育家、新闻编辑出版家甚至个别政治人物。这些语言学人有的出生或者祖籍在常州,有的是在常州生活或有求学经历,因此都将其算为从常州走出去的, 他们都是做出了成绩有相当影响的语言学人。放眼望去,在一个不大的地级市有如此密集的语言学人在全国范围内比较起来应该很罕见的。2018年澳门理工学院教授、澳门语言文化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周荐先生访问了常州吴稚晖、周有光、赵元任、瞿秋白故居后在《澳门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将常州称之为“汉语拼音之乡”,本文在此基础上听从高人建议,将常州称之为“中国语言学之乡”。
一,清一代常州走出去的语言学人
清代是常州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书院林立,进士数量高居全国榜首。常州名人辈出,个个天才横溢。清代大诗人袁枚曾发出“近日文人,常州为盛”的感叹;常州金坛人段玉裁的外孙龚自珍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的赞誉;常州诗人赵翼更是呼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常州文学家经学家诗人众多,语言文字学家也出现了不少。
01 段玉裁
(1735—1815)
常州金坛人。今人读古籍,常见注释里有“段注”,这个“段”就是“大清字圣”段玉裁。段玉裁最大的成就是那本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字学研究最高峰的《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注》是研究文字学、训诂学的经典参考书;其所著《六书音均表》又是古韵学上一部划时代著作;《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著作,对我国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诸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段玉裁对汉字研究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对后世学者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他发明了许多研究词义的方法,为汉语训诂学的发展增加和开拓了新的内容与新的门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指出:“在《说文》研究中,段氏应坐第一把交椅,那是毫无疑问的。”段玉裁为之倾注大量心血浇灌而成的《说文解字注》,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字学研究的最高峰,被后辈学人推崇为“段注”。
02 于敏中
(1714—1780)
常州金坛人。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在乾隆朝为汉臣首揆(首相)执政最久者。于氏为金坛望族,于敏中出身于诗礼簪缨世家。乾隆二年(1737),于敏中一甲一名进士(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于敏中仕途充满传奇色彩,他翰林院供职7年,深得皇帝宠爱;他兴学育才,为朝廷选拔了众多人才;他一生4次随从乾隆南巡,为协助推行“文治武功”的战略做出了贡献;以文翰著称,为乾隆盛世贡献了不凡的诗文才华乾隆命于敏中为《四库全书》正总裁。于敏中十分重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从分别部类、厘定体例,到制定取舍标准及编纂规则,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做了大量工作,于敏中领导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这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之一,被因此誉为《四库全书》第一人。
03 张惠言 / 张成孙
(1761—1802)
(1789—1838)
张惠言
常州武进人。张惠言、张成孙父子撰《说文谐声谱》50卷,是书成于道光16年(1836),是古音学重要著作。是书明确提出的“丝联绳引”法,为一大发明。书以篆文,以象形、指事、会意之字略探其原,形声字注明某声,读若也予注明。是书是对传统古音学研究方法的精辟总结,在古音学研究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惠言是“常州词派”的开山人物,“阳湖文派”的代表人物。
04 洪亮吉
(1746—1809)
常州武进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其所著《汉魏音四卷》刺取汉魏诸儒传注中音读之字,凡数千百条,以《说文》旧部类聚区分之,并以《说文》所无者附见于后。洪亮吉精于史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及骈体文,是“常州诗派”的代表人物。嘉庆四年,洪亮吉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守伊犁。洪亮吉直陈人口增长过速之害,是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5 孙星衍
(1735—1815)
常州武进人。清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和经学家。少年时与杨芳灿、洪亮吉、黄景仁以文学见长,袁枚称他为“天下奇才”。孙星衍生平钻研经史文学音训之学,旁及诸子百家。著《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卷,历时二十余年始成。其于《尚书》今、古文,以持平态度“兼明古今”,对汉、魏、隋、唐有关《尚书》今古文注说,皆辑佚条理。于清代汉学家王鸣盛、江声、段玉裁诸家论说,则间有采摘。时人将其与洪亮吉并称为“孙洪”。孙星衍也是“常州诗派”的代表人物。
06 庄述祖
(1750—1816)
常州武进人。说文学家。庄述祖治学的特点是今古文兼治,从许慎《说文解字》入手,于“五经”皆有撰述,旁及《逸周书》《尚书大传》《史记》《白虎通》等。庄述祖之书刊行后,为当时学者所推重,他的外甥刘逢禄、宋翔凤继承其学并发扬光大,常州学派遂成为今文经学兴起的根基。庄述祖是“常州学派”的代表人物。
07 刘逢禄
(1776—1829)
常州武进人。“常州学派”另一代表人物。他撰有《诗声衍》,提出古韵二十六部之说,成为黄侃二十八部分法的直接来源。年三十二,举顺天乡试。嘉庆十九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礼部主事。道光四年,补仪制司主事。于礼部十余年未迁,卒于官。刘逢禄治学特点为今古文兼治,从许慎《说文解字》入手,于“五经”皆有撰述。龚自珍、魏源等经常到刘逢禄门下问学,两人后来都成为今文经学的重要传人。刘逢禄还积极建议阮元将清代经学研究成果进行汇编,促成《皇清经解》的问世。
08 胡文英
(1723—1790)
常州武进人。《吴下方言考》是胡文英编撰的记录和考证方言词汇的著作,全书共十二卷,按平水韵编次。此书搜集江南一带方言俗语,证以古训。凡其他方言可与吴语互相证明者,亦一并附入。《吴下方言考》提供了不少当时吴方言中常用的口语和所考证的本字,对某些词语的注音有助于认识当时的吴音,是研究吴方言发展变化的宝贵的资料。
09 张鹤龄
(1867—1908)
常州武进人。清代的教育家、文字改革家。张鹤龄提出“废科举,兴学堂”,努力普及中国的新式教育,主张对文字进行改革。他认为中国的文字存在“字义难识”“律例不一”“宗派繁多”三大难于推广的障碍。提倡效法“欧美非澳”国家推行的拼音法,强调语言与文字表述上的统一,做到“能语言之人,即能文字之人”。大总统徐世昌赞誉张鹤龄“天下言学使皆曰张公”。
10 刘树屏
(1857—1917)
常州武进人,字葆良。刘树屏光绪年间进士、翰林院检讨,一生和教育结下不解之缘,他被称为“常州倡导新学第一人”,是中国近代教育之先驱。刘树屏担任上海澄衷蒙学堂首任校长,组织人员编写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是一部跨越百年、嘉惠后学的识字教材。该书自1901年夏面世之后,屡次印行,风靡海内,成为清末民初首推的启蒙读物。时至今日,仍有十几家出版社修订、重印,备受热捧,堪称中国教科书出版史上的奇迹,影响极大。编纂过程中,教材的编写组织者刘树屏校长厥功至伟。
11 李伯元
(1867——1906)
字宝嘉,别号南亭亭长。常州武进人,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极为少见。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内忧外患刺痛了李伯元的心,又因受到维新变法维新思想影响,他放弃了对科举的追求,于1896年到上海创办《指南报》。这是中国报刊史上最早的小报,第二年,他又创办《游戏报》,每期4页,约5000字,文字、广告各占一半,有市井新闻、谐文、诗词、灯谜、碑传、楹联、酒令、论辩等栏目。这两份报纸主要刊载官场笑话、民间趣闻,与当时各报风格迥异,受到小市民和落魄文人的喜爱,开辟了中国消遣性小报的门径,李伯元也因此成为中国小报的鼻祖。他的作品很多,其中《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李伯元在《官场现形记》中,运用了大量的常州方言词汇,为研究常州方言提供了生动的事例。
二,民国时期常州走出去的语言学人
民国时期常州在上海的带领下也是开风气之先。于是一批常州青年离开常州前往上海、南京或北京,有的前往东洋、西洋留学,学成归国,在语言文字学各领域开辟了新的方向,做出了突出贡献。
01 陆尔奎
(1862—1935)
常州武进人。《新字典》《辞源》主编,《新字典》于民国2年(1913年)编成,全书6册。蔡元培作序,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于民国成立之始,得此适用之新字典,对于国民之语言及思想,不无革新之影响”。常州人吴稚晖(吴敬恒)在陆尔奎主编的《新字典·书后》也对陆炜士(陆尔奎)的教育办学能力予以认可:“然先生留心于教育者,日益笃。且旋弃所谓大学者。专从事于中小学之普及教育,远赴粤桂间。彼中大吏兴建学校,莫不延先生创立规程。”陆尔奎主编的《辞源》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辞书,陆尔奎被誉为“中国现代辞书之母”“《辞源》之父”。2015年年末,即《辞源》问世一百年之际,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辞源》第三版。此后不久,一个几乎被人们淡忘了的大出版家、《辞源》编纂的首倡者和第一版主编——常州武进人陆尔奎,又重新被一些媒体提及。2016年1月3日《光明日报》刊发了文章《搭建通往传统文化的桥梁——记<辞源>第三版修订》,2016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文章《百年辞源:几辈人的接力》,两篇文章在谈及陆尔奎编纂《辞源》时,都写到了一句特别让人震撼的话:“陆尔奎也因此积劳成疾,目力受损而至双目失明。”为了编纂《辞源》而积劳成疾、双目失明,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
02 吴稚晖
(1865—1953)
常州武进人。他是民国时期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致力于推广国语,被称之为“国语之父”。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六十一届大会上举荐吴稚晖为“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吴稚晖一生对汉字注音贡献巨大。1913年,吴稚晖主持召开“读音统一会”,从统一汉字读音着手,主持文字改革工作,制定“注音字母”,主编《国音字典》,参与修订《国音常用字汇》,改“注音字母”名称为“注音符号”。1944年,吴稚晖撰写的注音符号歌,在战火硝烟的年代里推行全国。“注音符号”至今台湾仍在使用,为台湾统一国语做出了贡献。吴稚晖主持制定的“注音字母”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套法定的汉字笔画式的注音方案,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借鉴了“注音字母”的成果。
03 赵元任
(1892—1982)
常州武进人。被称之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学所长傅斯年称赵元任为“汉语言之父”,赵元任的同时李方桂被称之为“非汉语言之父”,也是翻译家。赵元任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掌握多国语言,会讲33种方言。赵元任对国语理论、音位学理论、中国音韵学、汉语方言、语言学理论以及汉语语法都有精湛的研究,曾担任过美国语言学会长和东方。一生著作等身,在世界语言学领域影响很大。赵元任也是早期科学家,“中国科学社”发起人之一,《科学》杂志的发起人和最主要撰稿人。也是著名音乐家,其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成为经典传唱。同时也是翻译家、哲学家,获得是哲学博士学位。赵元任主持制定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方案,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借鉴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的成果。赵元任培养的国内外语言学人才很多,比如王力、吕叔湘、丁声树、董同龢等不胜枚举。
04 瞿秋白
(1899—1935)
常州武进人。他是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一位语言文字学专家,翻译家。语言文字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拉丁化新文字的研制和推广以及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瞿秋白等人制定的拉丁化新文字,当时影响很大,因为比较简单方便易学。“拉丁化新文字”是中国首次实行的“一语双文”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方案。他的一些优点后来被吸收到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之中。
05 沈步洲
(1888—1932)
常州武进人,是语言学家沈颐的弟弟。早年,毕业于私立东吴大学,后赴英国留学,入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17年12月,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旋任留欧学生监督。1923年3月,任教育部参事兼代理教育部次长。著有《言语学概论》,该书分言语学的历史和言语的性质、起源、分类、变迁,以及印度日尔曼语词之构造、英语的沿革、中国语言的发展等16章,论述语言的起源、发展和各语系间的异同。该书是我国较早的言语学理论专著,在语言理论比较荒漠的时代,该书具有较强的探索意义。
未完待续
常州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