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资源 > 地方文化 > 文史资料 > 十大名人资料库
莫斯科东行的列车,顶着呼啸的狂风,奔驰在西伯利亚原野上,沿途俄国居民的生活已有很大的改善,列车上也变得清洁舒适。瞿秋白感到俄国变化之快,与他两年前来俄时已大不一样了。
瞿秋白与陈独秀同行,但在临近满洲里的一个小站他先行下车,以免目标太大。待陈独秀安全过境后他才于1月8日抵达满洲里。车站上到处都是充满敌意的蛮横无理的中国军警,瞿秋白的爱国热血在寒光闪闪的刺刀下顿时凉透了。车到哈尔滨,气势汹汹的军警上车严厉盘问瞿秋白,他只好莱坞又在哈尔滨避居三天,直到13日才返抵北京。当火车驶近北京城,远远望见天坛的蓝顶和城楼的黄瓦时,瞿秋白不禁怦然心动:“我与你们永别了,中国的文化呵!不知道中国布满了如此之多的军警,是否为着保护你们的?果然,不过六七天,众议院门前一群持枪弄棍的军警,就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一群请愿要求解决教育问题的青年学生打得头破血流,尽了他们“保护文化”的职责。
离别两年的中国,给这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印象是:中国依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武夫统治下的中国,它诌媚欧美帝国主义,以屠杀中国平民劳动者为己任。中国若要实行真正的平民的民主主义,就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
瞿秋白住在东城大羊宜宾胡同堂兄纯白家中。纯白希望堂弟能留在北京供职。北京政府外交部准备聘用瞿秋白,月薪200元。瞿秋白拒绝了这份收入可观的差事,专门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从此成为职业革命家。
纯白的家是个不小的四合院,院中长着两棵西府海棠,春天开花时,一片粉云映窗。瞿秋白经常在夜里伏案写作,睡得很晚。一位俄国记者常偕夫人来访,并一起到女高师听音乐会。偶有闲时,瞿秋白就兴味浓厚地向堂兄嫂和倒儿重华、小农介绍他在苏俄的见闻,并教孩子们学唱《赤潮曲》、《国际歌》等歌曲。《赤潮湖》是他自己创作的,歌词最后写道:“从今后,福音遍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看,光华万丈涌”。有一次,唱完这首歌,他轻声问重华:“你知道谁养活了我们吗?”重华爽快地答道:“是爸爸挣钱养活我们”。他笑着耐心地给重华讲解工人农民创造财富的道理,他说:“假如没有农夫种田、工人做工,你爸爸挣的钱再多,也要饿肚皮的。”说得重华、小农都笑了。
《国际歌》的歌词,是瞿秋白在这里重新翻译的。歌词在当时已有三种译文,都不大确切,而且没有与原歌的曲谱配泽,不能上口歌唱。为了使《国际歌》成为中国广大劳苦群众的歌曲,瞿秋白按照曲谱重新配译中文歌词。纯白家有一架风琴,他一边弹琴,一边反复唱译词,斟酌修改,直到顺口易唱为止。如法文“国际”这个词,如果译成中文,只有两个字,而这个音节有八拍,不易唱好。瞿秋白再三琢磨,采用音译“英特纳雄纳尔”。这个唱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1922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为了就近领导北方工人运动由上海迁到北京。1923年2月7日,军阀吴佩孚对京汉铁路工人进行血腥屠杀,死伤工人500多个。北方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中央机关又迁回上海。此外,中共中央委托瞿秋白筹办《新青年》季刊,担任主编,同时他还要为《民国日报》、《东方杂志》等报刊写文章。从1923年1月到1927年7月,他所写的政治理论文章200多篇,100多万字,这是他政治理论著述丰富而辉煌的时期。瞿秋白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和论证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理论命题,如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状况,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以及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应当掌握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农民土地革命是国民革命的中枢;武装平民实行革命的战争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等重大问题,从而在理论上、实践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
从1922年开始酝酿的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随着二七惨案发生,加快了步伐。瞿秋白全力投入促进国共合作的活动中。1923年6月,瞿秋白来到南国珠江之滨的广州,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瞿秋白主持起草了党纲草案,并与陈独秀、张太雷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一起,主张全体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
上一篇:鲍罗廷的助手【瞿秋白】
下一篇:赤都心史【瞿秋白】